培训简介
课程目录
-
1工程地质分析原理_绪论
-
2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
-
3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
-
4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
-
5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4.1地质研究活断层的错动速率和重复错动周期
-
6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4.2地质研究活断层的调查、监测
-
7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4.3地质研究活断层的概念及研究意义
-
8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4.4地质研究活断层的类型和活动方式
-
9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4.5地质研究活断层的时空不均匀性
-
10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4.6地质研究活断层的长度和断距
-
11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4.7地质研究活断层鉴别标志
-
12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4.8地质研究活断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
-
13第五章地震的工程5.1地质研究场地地震反应及地震小区划
-
14第五章地震的工程5.2地质研究地震及地震波的基础知识
-
15第五章地震的工程5.3地质研究地震区划及地震危险性分析
-
16第五章地震的工程5.4地质研究地震区划抗震设计原则
-
17第五章地震的工程5.5地质研究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
-
18第五章地震的工程5.6地质研究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
-
19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
-
20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2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特征
-
21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3泥石流特征与形成条件
-
22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4斜坡的变形与破坏1
-
23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4斜坡的变形与破坏2
-
24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5斜坡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1
-
25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5斜坡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2
-
26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6斜坡破坏后的运动学
-
27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7斜坡变形破坏与内外营力关系
-
28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8斜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
-
29第六章斜坡岩(土)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6.9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原则及措施
-
30第七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7.1地下洞室概念及研究意义
-
31第七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7.2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
-
32第七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7.3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支护措施1
-
33第七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7.4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支护措施2
-
34第七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7.5地下开挖后围岩应力的重分布
-
35第七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7.6围岩的变形破坏
-
36第八章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8.1
-
37第八章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8.2坝基岩体的变形与破坏1
-
38第八章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8.2坝基岩体的变形与破坏2
-
39第八章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8.3坝基(肩)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1
-
40第八章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8.3坝基(肩)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2
-
41第九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9.1土石渗透变形的产生条件
-
42第九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9.2渗透变形可能性的判定及防治措施
-
4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0章 绪论 0.1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
-
4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0章 绪论 0.2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
-
4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章 地球与地壳1.1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
-
4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章 地球与地壳1.2 地球的基本性质
-
4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章 地球与地壳1.3 岩石圈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
-
4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2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2.1 地壳运动
-
4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2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2.2 岩浆作用
-
5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2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2.3 变质作用
-
5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2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2.4 地震作用
-
5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1 引述
-
5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2 风化作用 3.2.1-物理风化
-
5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2 风化作用 3.2.2-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
-
5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2 风化作用 3.2.3-残积物及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
-
5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3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3.3.1-暂时性流水地质作用
-
5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3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3.3.2.1-河流侵蚀作用
-
5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3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3.3.2.2-河流搬运和沉积作用
-
5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4 风的地质作用
-
6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5 冰川的地质作用
-
6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1 矿物 4.1.1-矿物及其形态特征
-
6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1 矿物 4.1.2 矿物与岩石-矿物特征-矿物的物理力学性质
-
6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1 矿物 4.1.3-常见矿物肉眼鉴定
-
6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2 岩浆岩 4.2.1-岩浆岩的主要成分
-
6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2 岩浆岩 4.2.2-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
-
6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2 岩浆岩 4.2.3-岩浆岩的分类与鉴定
-
6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2 岩浆岩 4.2.4-常见岩浆岩特征1
-
6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2 岩浆岩 4.2.5-常见岩浆岩特征2
-
6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3 沉积岩 4.3.1-沉积岩及物质组成
-
7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3 沉积岩 4.3.2-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
-
7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3 沉积岩 4.3.3-常见沉积岩特征
-
7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4 变质岩 4.4.1 物质组成及其结构与构造
-
7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4 变质岩 4.4.2 常见变质岩特征
-
7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5章 地质年代5 地质年代
-
7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6章 地质构造6.1 水平构造与倾斜构造
-
7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6章 地质构造6.2 褶皱构造
-
7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6章 地质构造6.3 断裂构造6.3.1 节理
-
7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6章 地质构造6.3 断裂构造6.3.2 断层的要素和类型
-
7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6章 地质构造6.3 断裂构造6.3.3 断层野外识别
-
8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1 概述 7.1.1-地质图的类型
-
8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1 概述 7.1.2-地质图的规格
-
8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2 地质图的表示方法 7.2.1-地层岩性
-
8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2 地质图的表示方法 7.2.2-地质构造
-
8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2 地质图的表示方法 7.2.3-地层接触关系
-
8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3 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
-
8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8章 地下水8.1 基本概念
-
8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8章 地下水8.2 地下水的埋藏类型与排泄
-
8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8章 地下水8.3 地下水的运动
-
8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8章 地下水8.4 地下水的水质
-
9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8章 地下水8.5 与地下水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
-
9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1 土的物质组成
-
9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2 土的基本性质9.2.1 土的物理性质
-
9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2 土的基本性质9.2.2 土的水理性质
-
9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2 土的基本性质9.2.3 土的力学性质
-
9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3 土的工程分类
-
9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4 特殊土及工程性质9.4.1 软土及工程性质
-
9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4 特殊土及工程性质9.4.2 黄土及工程性质
-
9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4 特殊土及工程性质9.4.3 膨胀土及工程性质
-
9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1 概述
-
10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2 岩石的物理和水理性质
-
10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3 岩石的力学性质10.3.1 变形特性
-
10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3 岩石的力学性质10.3.2 强度
-
10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4 岩体结构、结构面与结构体
-
10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5 结构面的特征及力学性质10.5.1 结构面的特征
-
10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5 结构面的特征及力学性质10.5.2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
-
10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6 岩体力学性质
-
10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7 岩体的工程地质分类10.7.1 岩体工程地质分类 I
-
10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7 岩体的工程地质分类10.7.2 岩体工程地质分类 II
-
10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1 斜坡变形与破坏11.1.1 斜坡变形
-
11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1 斜坡变形与破坏11.1.2 斜坡破坏
-
11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2 影响斜坡稳定的因素
-
11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3 斜坡稳定性分析
-
11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4 岩质边坡稳定的结构分析法11.4.1 极射赤平投影法 I
-
11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4 岩质边坡稳定的结构分析法11.4.2 极射赤平投影法 II
-
11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5 斜坡变形破坏防治原则与措施
-
11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2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2.1 地下洞室及其应力重分布
-
11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2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2.2 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12.2.1 脆性围岩
-
11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2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2.2 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12.2.2 塑性围岩及围岩稳定性标志
-
11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2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2.3 影响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因素
-
12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3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3.1 水利工程坝基13.1.1 坝型及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
-
12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3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3.1 水利工程坝基13.1.2 变形破坏方式及稳定性分析
-
12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3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3.2 常见地基处理方法
-
12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4章 水库工程地质分析14.1 水库渗漏
-
12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4章 水库工程地质分析14.2 库岸稳定问题
-
12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4章 水库工程地质分析14.3 库周浸没及水库淤积
-
12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5章 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方法与技术15.1 概述
-
12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5章 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方法与技术15.2 工程地质测绘15.2.1 研究内容
-
12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5章 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方法与技术15.2 工程地质测绘15.2.2 结构面统计
-
12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5章 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方法与技术15.3 工程地质勘探与野外试验
-
13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5章 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方法与技术15.4 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
-
131特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别篇:陈祖煜院士讲座汶川地震泥石流——5年的回顾汶川地震泥石流
-
13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特别篇:陈祖煜院士讲座汶川地震泥石流——5年的回顾汶川地震这五年
-
13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特别篇:陈祖煜院士讲座汶川地震泥石流——5年的回顾滑坡泥石流风险分析
-
13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特别篇:陈祖煜院士讲座汶川地震泥石流——5年的回顾滑坡泥石流风险管理
-
13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特别篇:陈祖煜院士讲座汶川地震泥石流——5年的回顾解疑答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