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训简介
课程目录
-
1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一章 绪论 1.1 风险与饮用水
-
2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一章 绪论 1.2.1 地下水污染概论(1)
-
3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一章 绪论 1.2.2 地下水污染概论(2)
-
4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二章 污染物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其效应 2.1 物理作用及其效应
-
5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二章 污染物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其效应 2.2.1 化学作用及其效应(1)
-
6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二章 污染物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其效应 2.2.2 化学作用及其效应(2)
-
7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二章 污染物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其效应 2.3 生物作用及其效应、污染物迁移的滞后现象
-
8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三章 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运移的数学模型 3.1 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基本微分方程
-
9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三章 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运移的数学模型 3.2 对流-弥散模型的解析解
-
10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四章 地下水系统的无机物污染 4.1.1 地下水系统的氮污染(1)
-
11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四章 地下水系统的无机物污染 4.1.2 地下水系统的氮污染(2)
-
12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四章 地下水系统的无机物污染 4.2 地下水系统的微量金属污染
-
13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四章 地下水系统的无机物污染 4.3.1 地下水系统的微量非金属污染(1)
-
14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四章 地下水系统的无机物污染 4.3.2 地下水系统的微量非金属污染(2)
-
15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四章 地下水系统的无机物污染 4.4 地下水系统的盐污染
-
16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五章 地下水中有机物污染及微生物污染 5.1.1 地下水系统的有机化合物的污染(1)
-
17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五章 地下水中有机物污染及微生物污染 5.1.2 地下水系统的有机化合物的污染(2)
-
18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五章 地下水中有机物污染及微生物污染 5.2 地下水系统的微生物污染
-
19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六章 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 6.1 地下水污染调查方法概述
-
20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六章 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 6.2 地下水污染实验方法
-
21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六章 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 6.3 地下水污染监测方法
-
22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六章 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 6.4 地下水污染的水化学调查
-
23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评价 7.1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
-
24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评价 7.2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及脆弱性评价
-
25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八章 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8.1 地下水污染修复概述及抽出-处理技术
-
26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八章 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8.2 可渗透反应屏障技术
-
27污染水文地质学 第八章 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8.3 监测自然衰减和强化生物修复技术
-
28污染水文地质学 附录 实验课 土壤的吸附实验
-
29第一章绪言1与地下水有关的气象与水文因素
-
30第一章绪言2中国水资源概况
-
31第一章绪言3水文地质学概述
-
32第一章绪言4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
-
33第一章概论1.1地下水文学研究对象
-
34第一章概论1.2研究意义
-
35第一章概论1.3研究方法
-
36第一章概论1.4课程安排
-
37第二章地下水的分类与赋存1有效应力原理与松散岩土压密
-
38第二章地下水的分类与赋存2岩土中的空隙
-
39第二章地下水的分类与赋存3岩土中的水
-
40第二章地下水的分类与赋存4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
-
41第二章地下水的分类与赋存5包气带与饱水带
-
42第二章地下水的分类与赋存6含水层、隔水层与弱透水层
-
43第二章地下水的分类与赋存7潜水
-
44第二章地下水的分类与赋存8承压水
-
45第二章地下水赋存2.1地下含水介质
-
46第二章地下水赋存2.2地下水的形态
-
47第二章地下水赋存2.3地下含水层与隔水层
-
48第二章地下水赋存2.4地下水的赋存
-
49第二章地下水赋存2.5地下水的来源
-
50第二章地下水赋存2.6地下水的分类
-
51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1饱水黏性土中水的运动规律
-
52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2重力水的运动规律
-
53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3流网
-
54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4包气带水的运动规律
-
55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5流线经过低渗透透镜体时的绕流现象的模拟
-
56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6流线经过高渗透透镜体时的汇流现象的模拟
-
57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7流线在低渗透岩层中的折射现象
-
58第三章土壤水分特征曲线3.1土壤水的形态
-
59第三章土壤水分特征曲线3.2土壤含水量的测量
-
60第三章土壤水分特征曲线3.3土壤水的能态
-
61第三章土壤水分特征曲线3.4土壤水分特征曲线
-
62第四章达西定律4.1达西定律
-
63第四章达西定律4.2土壤水运动中的大戏定律
-
64第四章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其形成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
-
65第四章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其形成2地下水的化学特征
-
66第四章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其形成3地下水化学的形成作用
-
67第四章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其形成4地下水的化学图示与分析
-
68第五章地下水的补给、排泄与径流1地下水的补给
-
69第五章地下水的补给、排泄与径流2地下水的径流与排泄
-
70第五章土壤水运动方程5.1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Richards方程
-
71第五章土壤水运动方程5.2Richards方程的求解(1)
-
72第五章土壤水运动方程5.3Richards方程的求解(2)
-
73第六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1地下水动态
-
74第六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2地下水均衡
-
75第六章地下水运动方程6.1地下水运动基本方程
-
76第六章地下水运动方程6.2承压水运动基本方程
-
77第六章地下水运动方程6.3潜水运动基本方程
-
78第六章地下水运动方程6.4地下水运动与土壤水运动的联系
-
79第七章地下水系统1
-
80第七章地下水系统2
-
81第七章地下水系统3
-
82第七章地下水系统4
-
83第七章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7.1河渠间潜水稳定运动
-
84第七章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7.2承压地下水稳定运动
-
85第七章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7.3非均质含水层的稳定运动
-
86第七章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7.4河渠附近非稳定运动
-
87第八章不同岩层空隙中的地下水1冲积物、湖积物和黄土中的地下水
-
88第八章不同岩层空隙中的地下水2断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
-
89第八章不同岩层空隙中的地下水3孔隙水
-
90第八章不同岩层空隙中的地下水4裂隙水
-
91第八章不同岩层空隙中的地下水5岩溶水
-
92第八章地下水向井的运动8.1井的类型
-
93第八章地下水向井的运动8.2承压完整井的稳定运动
-
94第八章地下水向井的运动8.3潜水完整井的稳定运动
-
95第八章地下水向井的运动8.4承压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
-
96第八章地下水向井的运动8.5潜水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
-
97第九章地下水转化9.1地下水转化
-
98第九章地下水转化9.2入渗过程
-
99第九章地下水转化9.3入渗模型
-
100第九章地下水转化9.4潜水蒸发
-
101第九章地下水转化9.5SPAC系统
-
102第九章地下水资源
-
103第十章地下水均衡10.1地下水补给
-
104第十章地下水均衡10.2地下水排泄和开采
-
105第十章地下水均衡10.3地下水均衡
-
106第十章地下水均衡10.4地下水动态
-
107第十章地下水与环境
-
108第十一章地下水参数11.1系统分解法
-
109第十一章地下水参数11.2稳定抽水试验
-
110第十一章地下水参数11.3Theis非稳定流抽水试验
-
111第十一章地下水参数11.4Jacob非稳定流抽水试验
-
112第十一章地下水参数11.5水位的恢复试验
-
113第十一章地下水参数11.6地下水参数确定方法总结
-
114第十一章水文地质学研究方法
-
115第十二章地下水模拟12.1地下水模型的构建
-
116第十二章地下水模拟12.2地下水模型的数值解法
-
117第十三章地下水前沿13.1地下水监测
-
118第十三章地下水前沿13.2二氧化碳的储存
-
119第十三章地下水前沿13.3地下水污染与修复
-
120第十三章地下水前沿13.4地下水管理
-
121实验课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实验操作
-
122实验课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实验原理
-
123实验课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数据处理
-
1241.1课程介绍(柴波)
-
1252.1.1环境地质调查术语
-
1262.1.2调查目的与任务-V02
-
1272.3 环境地质调查内容及步骤-上
-
1282.3 环境地质调查内容及步骤-下
-
1293.1 遥感调查-1:基本流程
-
1303.1 遥感调查-2:应用
-
1313.2 地面调查-1:基本流程
-
1323.2 地面调查-2:实测剖面
-
1333.2 地面调查-3:水文地质岩组划分
-
1343.2 地面调查-4:工程地质岩组划分
-
1353.2 地面调查-5:路线及观测点布置
-
1363.2 地面调查-6:野外记录
-
1373.3 勘探工程-1:分类及用途
-
1383.3 勘探工程-2:部署
-
1393.3 勘探工程-3:成果及应用
-
1403.4 现场试验-1:水文地质现场实验方法
-
1413.4 现场试验-2:土体原位测试方法
-
1423.5 室内实验与测试-1:水文地质
-
1433.5 室内实验与测试-2:工程地质
-
1443.6 监测
-
1454.1成果图件的分类
-
1464.2成果图件的编制方法
-
1474.3报告编制
-
1485.1崩滑流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概述
-
1495.2 滑坡调查部署及调查内容
-
1505.3 滑坡野外调查要点及方法
-
1515.4 滑坡调查成果体现
-
1526.1岩溶地质环境问题概述
-
1536.2 岩溶涌突水的调查内容及部署
-
1546.3 岩溶隧道涌突水问题
-
1556.4 岩溶塌陷的调查内容及部署
-
1566.5 岩溶塌陷的调查要点及方法
-
1577.1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概述
-
1587.2 海水入侵调查内容及工作部署
-
1597.3 海水入侵调查要点及方法
-
1607.4 海水入侵调查成果体现
-
1617.5海岸侵蚀与淤积的调查内容与方法
-
1628.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概述
-
1638.2 矿山地面塌陷调查内容及部署V1.1
-
1648.3 矿山地面塌陷调查要点及方法
-
1658.4矿山水土污染调查内容及部署
-
1668.5矿山水土污染调查要点及方法
-
167地面.沉降
-
168水土流失
-
169地质环境系统分析
-
170地震
-
171滑坡
-
172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2
-
173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
-
174岩溶工程地质研究
-
175诱发地震
-
176地面沉降工程地质研究
-
177绪言
-
178水文循环
-
179岩石中的空隙与水(上)
-
180岩石中的空隙与水 (下)
-
181地下水的赋存
-
182地下水的运动
-
183包气带水的运动
-
184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
-
185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
-
186地下水系统
-
187地下水动态与均衡
-
188孔隙水
-
189裂隙水
-
190岩溶水
-
191地下水资源
-
192地下水与环境
-
193绪论
-
194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
-
195地震工程地质研究
-
196砂土地震液化工程地质研究
-
197岩石风化的工程地质研究
-
198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
-
19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0章 绪论 0.1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
-
20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0章 绪论 0.2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
-
20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章 地球与地壳1.1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
-
20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章 地球与地壳1.2 地球的基本性质
-
20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章 地球与地壳1.3 岩石圈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
-
20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2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2.1 地壳运动
-
20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2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2.2 岩浆作用
-
20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2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2.3 变质作用
-
20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2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2.4 地震作用
-
20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1 引述
-
20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2 风化作用 3.2.1-物理风化
-
21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2 风化作用 3.2.2-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
-
21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2 风化作用 3.2.3-残积物及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
-
21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3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3.3.1-暂时性流水地质作用
-
21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3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3.3.2.1-河流侵蚀作用
-
21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3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3.3.2.2-河流搬运和沉积作用
-
21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4 风的地质作用
-
21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3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3.5 冰川的地质作用
-
21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1 矿物 4.1.1-矿物及其形态特征
-
21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1 矿物 4.1.2 矿物与岩石-矿物特征-矿物的物理力学性质
-
21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1 矿物 4.1.3-常见矿物肉眼鉴定
-
22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2 岩浆岩 4.2.1-岩浆岩的主要成分
-
22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2 岩浆岩 4.2.2-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
-
22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2 岩浆岩 4.2.3-岩浆岩的分类与鉴定
-
22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2 岩浆岩 4.2.4-常见岩浆岩特征1
-
22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2 岩浆岩 4.2.5-常见岩浆岩特征2
-
22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3 沉积岩 4.3.1-沉积岩及物质组成
-
22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3 沉积岩 4.3.2-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
-
22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3 沉积岩 4.3.3-常见沉积岩特征
-
22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4 变质岩 4.4.1 物质组成及其结构与构造
-
22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4章 矿物与岩石4.4 变质岩 4.4.2 常见变质岩特征
-
23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5章 地质年代5 地质年代
-
23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6章 地质构造6.1 水平构造与倾斜构造
-
23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6章 地质构造6.2 褶皱构造
-
23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6章 地质构造6.3 断裂构造6.3.1 节理
-
23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6章 地质构造6.3 断裂构造6.3.2 断层的要素和类型
-
23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6章 地质构造6.3 断裂构造6.3.3 断层野外识别
-
23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1 概述 7.1.1-地质图的类型
-
23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1 概述 7.1.2-地质图的规格
-
23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2 地质图的表示方法 7.2.1-地层岩性
-
23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2 地质图的表示方法 7.2.2-地质构造
-
24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2 地质图的表示方法 7.2.3-地层接触关系
-
24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7章 地质图7.3 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
-
24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8章 地下水8.1 基本概念
-
24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8章 地下水8.2 地下水的埋藏类型与排泄
-
24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8章 地下水8.3 地下水的运动
-
24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8章 地下水8.4 地下水的水质
-
24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8章 地下水8.5 与地下水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
-
24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1 土的物质组成
-
24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2 土的基本性质9.2.1 土的物理性质
-
24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2 土的基本性质9.2.2 土的水理性质
-
25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2 土的基本性质9.2.3 土的力学性质
-
25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3 土的工程分类
-
25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4 特殊土及工程性质9.4.1 软土及工程性质
-
25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4 特殊土及工程性质9.4.2 黄土及工程性质
-
25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9章 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9.4 特殊土及工程性质9.4.3 膨胀土及工程性质
-
25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1 概述
-
25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2 岩石的物理和水理性质
-
25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3 岩石的力学性质10.3.1 变形特性
-
25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3 岩石的力学性质10.3.2 强度
-
25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4 岩体结构、结构面与结构体
-
26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5 结构面的特征及力学性质10.5.1 结构面的特征
-
26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5 结构面的特征及力学性质10.5.2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
-
26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6 岩体力学性质
-
26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7 岩体的工程地质分类10.7.1 岩体工程地质分类 I
-
26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0章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0.7 岩体的工程地质分类10.7.2 岩体工程地质分类 II
-
26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1 斜坡变形与破坏11.1.1 斜坡变形
-
26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1 斜坡变形与破坏11.1.2 斜坡破坏
-
26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2 影响斜坡稳定的因素
-
26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3 斜坡稳定性分析
-
26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4 岩质边坡稳定的结构分析法11.4.1 极射赤平投影法 I
-
27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4 岩质边坡稳定的结构分析法11.4.2 极射赤平投影法 II
-
27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1章 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1.5 斜坡变形破坏防治原则与措施
-
27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2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2.1 地下洞室及其应力重分布
-
27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2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2.2 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12.2.1 脆性围岩
-
27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2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2.2 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12.2.2 塑性围岩及围岩稳定性标志
-
27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2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2.3 影响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因素
-
27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3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3.1 水利工程坝基13.1.1 坝型及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
-
277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3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3.1 水利工程坝基13.1.2 变形破坏方式及稳定性分析
-
27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3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3.2 常见地基处理方法
-
27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4章 水库工程地质分析14.1 水库渗漏
-
28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4章 水库工程地质分析14.2 库岸稳定问题
-
28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4章 水库工程地质分析14.3 库周浸没及水库淤积
-
282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5章 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方法与技术15.1 概述
-
283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5章 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方法与技术15.2 工程地质测绘15.2.1 研究内容
-
284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5章 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方法与技术15.2 工程地质测绘15.2.2 结构面统计
-
285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5章 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方法与技术15.3 工程地质勘探与野外试验
-
286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第15章 工程地质野外勘察方法与技术15.4 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
-
287特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别篇:陈祖煜院士讲座汶川地震泥石流——5年的回顾汶川地震泥石流
-
288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特别篇:陈祖煜院士讲座汶川地震泥石流——5年的回顾汶川地震这五年
-
289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特别篇:陈祖煜院士讲座汶川地震泥石流——5年的回顾滑坡泥石流风险分析
-
290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特别篇:陈祖煜院士讲座汶川地震泥石流——5年的回顾滑坡泥石流风险管理
-
29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特别篇:陈祖煜院士讲座汶川地震泥石流——5年的回顾解疑答惑